第五十三章刘宝瑞相声专区之
乾隆跟刘墉下了万佛楼。他冲刘墉一摆手:
“你回府去吧!”
怎么?心说,你赶紧走吧,再跟我这儿待会儿,我连裤子都得扒给你啦!
刘墉遵旨回府了。乾隆出琼岛,回宫来到养心殿,就是南书房啊。坐那儿想碴儿生气。怎么?本想找刘墉点儿毛病,把“罗锅”俩字儿去消,两万两银子免了;这倒好,不但“罗锅”没去掉,还搭出不少东西,自己差点儿光膀子回来。
有人问了,皇上真这么赏东西吗?一边儿扒,一边儿送?不是。按清史上的规矩,皇上赏什么东西,就是那么一说,然后由太监拿来再赏给,不是现从身上扒。
您说什么?我为什么这么说?
啊…是呀,我要不这么说,您能乐吗!
乾隆坐在养心殿,正这儿烦哪。一抬头,看见一块匾。上写“雅乐和平”这四个大字,笔力雄健浑厚,字体刚劲挺拔,乾隆看着出神儿啦。
乾隆这个人哪,好“文”很喜欢作诗、题字。一辈子作了九千多诗,诗是不少,可一也没流传开,您就知道他这水平怎么样了。还特别爱写字,走到哪儿写到哪儿,就拿“燕京八景”来说吧…
那位说了,哪“八景”啊?
就是太液秋波、琼岛春荫、玉泉趵突、芦沟晓月、蓟门烟树、西山晴雪、金台夕照、居庸叠翠,哎,八景。每处都有一块碑。全是乾隆写的,皇上写的字儿,谁敢说不好哇?都得捧着他。大伙儿这么一夸他,哎,他写上没完啦!
乾隆一看,这块匾上的字,写得好。谁写的呢?严嵩。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宰相,是个书法家。字写得好,您现在想看严嵩的字还有,北京前门外有个酱园子,叫“六必居”哎,那块匾就是严嵩写的。
乾隆,一边儿看一边儿想,严嵩是明朝人哪,明朝有写这么好字的人,难道我朝就没有吗?细一琢磨,有哇,现成的,刘墉就是书法家,还是个画家。刘墉写得好,画得也好,就一样儿不好,只要他不高兴,是也不写,也不画。
刘墉,字石庵。画扇面儿最拿手。刘石庵的扇面儿嘛,这是在论的。可惜留下来的太少了。就是因为他不画,刘墉越不画,他的字画就越值钱。怎么?物以稀为贵嘛!
您看现在的《刘石庵扇谱》,才留下几幅画呀,太少啦。前些年,我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,看见了一幅刘石庵的扇面儿,标价五千块!画的什么呀?就画俩罗卜。画俩萝卜就值五千块,要画个菜园子…,那连国库全归他们家啦!
别看刘墉画得好,可满朝文武,谁想求他画个扇面儿,那难啦。别说画个扇面儿,就连在扇面儿上写个字,都不容易。大伙知道刘墉这毛病,所以说,一般的人都不去碰这钉子。也别说,还真有一位找刘墉写字去啦。谁呀?和申。和申这个人,前边儿我不已经介绍过了吗,是御前侍卫出身,打气死风灯的,外号儿叫蜡头儿!虽说和申没什么学问,可还爱故作风雅。他心想,刘墉的字好,不愿给人写,那得分是谁。别看我们俩官职一般大,他是中堂,我也是中堂,可圣上宠爱于我;我让他在扇面儿上写几个字儿,他能不写吗?!
刘墉真没驳面子,答应啦。嗬!可把和申乐坏了,赶紧找出一张宣纸笺的扇面儿交给刘墉了。刘墉哪,也真对得起他,哎,三年都没给写!
气得和申再也不提这事儿啦。字没得着,不死心哪。急得和申整天抓耳挠腮,坐立不安,恨不得连睡觉都拿大顶。
哎,这叫什么毛病啊?!
想主意弄刘墉的字,什么脑筋都动了,大年三十,让管家和喜别睡觉,上刘墉门口儿等着去。等什么呀?等着揭刘墉门上的对子。咱们中国过春节有个习惯,总要写几幅春联,俗称:“对子”象什么“忠厚传家久;诗书继世长”“天增岁月人增寿;春满乾坤福满门”再不写个“福”字儿,倒贴着,意思是福到(倒)了。反正,都是吉祥词儿。
“对子”什么时候贴呢?一般的,年三十儿下午就贴上了。可刘墉这大门口儿,不敢早贴,为什么呢?因为他字写得好,贴早了就让人家给揭走啦!头天晚上贴的,等天亮再一瞧,没啦!怎么办呢?这…什么?噢,让刘墉自己站在门口儿看着…。哎,那成门神爷啦!
后来呀,刘墉想了个主意,他编了副对子,写完以后,当腰来一剪子,绞开。先把上半截儿贴出去。巧劲儿,刚往外一贴,哎,正赶上和喜偷偷摸摸揭对子来了,提着灯笼一照,刚要揭,一看这个词儿,又把手缩回去了,别揭啦,怎么?大过年的,词儿太丧气呀。什么词儿啊?
上联儿是:“福无双至”;
下联儿是:“祸不单行”!
和喜心说:哎…我别找倒霉啦!
回去一说,和申不信哪。
“胡说,大过年的,有贴这丧气词儿的吗?”
“中堂,不信,您去看看哪!”
“好,我亲自去看。”
等吃完了五更饺子,和申换上便衣——怕别人认出来呀。和喜引路,来到刘墉的大门口儿。
和喜说:“中堂您看…嗯?哟!这对子怎么长出一块来呀?”
和申说:“什么?”
“禀中堂,半宿没见,对子又长出一块来啦。”
“啊?对子有长的吗?”
“啊,可能是过一年了,人长一岁,岁数长了,对子也跟着长了!”
“没听说过!”
“您看哪。”
和申过去一瞅:
上联儿写:“福无双至——今日至”
下联儿是:“祸不单行——昨夜行”!
嘿!“福”来啦“祸”去啦!
您瞧这对子的词儿研究得多绝,词儿不错,字写得也好,可干看不敢揭。怎么,天亮啦。归根到底,还是没弄着字。和申不死心哪,老惦记着呀,就总在皇上耳根子底下叨念,刘墉字写得好。和申想了,刘墉,你不是不给我写吗,我鼓捣着皇上让你写,你敢不写吗?当然,刘墉明着不能说不写,不写就是抗旨不遵,有掉头之罪。可刘墉他捌弯儿抹角儿,哎,还是不写!
今天,乾隆看见“雅乐和平”的匾,想起和申的话来了——刘墉字写得好。对,我让他给我写字,他要不写——抗旨不遵!他写了,我说他没好好写——欺君之罪。
哎,合着怎么着都不行!
对,就这么办,又一想,单找刘墉一个人来,怕我绕不过他。嗯,让和申跟他一块来,我好有个帮手…。当即传旨,宣刘墉、和申进宫,到南书房见驾。
刘墉刚到家,一听,怎么着?皇上又传旨召见。一琢磨,嗯,看这劲头儿,今儿不把“罗锅”俩字儿去消,是完不了啊。去吧,来到养心殿一看,和申也在那儿哪。俩人见驾已毕。乾隆就说了:
“和申。”
“奴才在。”
当时在清朝,汉官称“臣”满官称“奴才”和申是满官,所以得说“奴才在”
乾隆故意拿话往里领:
“和申,国事办完,回到家做何消遣哪?”
和申这个人专会迎合别人的心理,拣人家爱听的说。他知道皇上爱题字,喜欢书法,赶紧说:
“奴才在家没事儿,也就是练练字。”
皇上一听,龙颜大悦,高兴啦:
“好哇,好!”回过头来又问刘墉:
“刘墉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你闲暇无事,做何消遣哪?”
刘墉一听就明白了,刚才和申说练字,皇上夸他好;我要也说练字呢?也夸我,光夸不要紧哪,夸完了准说:你练得怎么样啊?写几个我看看。得,我就得写呀!
想到这儿,刘墉说了:
“臣在家没事儿光睡觉啦。”
皇上一听,嘿!这倒不错。吃饱了睡觉,老实可靠。嗯,倒不捅漏子!
“刘墉,你就不练练字吗?”
刘墉说:“臣的字不用练了,我成啦!”
啊?成啦!你敢说写字写成啦?!
“刘墉,你的字,练到什么份儿上了,敢说成啦?”
那意思是,真、草、隶、篆,哪种字写成啦?刘墉哪,偏不按这个意思回答。他跟乾隆论个儿。
“万岁,您是要大个儿的呢,还是小个儿的呢?“
皇上心说:我这儿买包子哪?写字儿也论个儿,大个儿、小个儿。好,我问问:
“刘墉,这大个儿的你能写多大的呀?”
“噢,大个儿的嘛,可着北京内城方圆四十里,我能写一个字。”
乾隆一听,这话玄啦。好,我叫他写,写不上来,打他个欺君之罪。又一想,不行。我叫他写,回头他让我给他找笔去,我上哪儿给找那么大笔呀?
您说什么?把北海的白塔绑旗杆上?哎…他也抡不动啊!
乾隆心说,算了吧,别问他大个儿的了。我呀,问他小个儿的吧。
“那…,小个儿的,你能写多么小的呢?”
刘墉说:“小个儿的?我能在一个蚊子脑袋上,写六十七个。”
嗯?好。我让他写小个儿的。哎,也不行。我让他写小个儿的,他让我给他逮蚊子去,我这么大皇上满处抄蚊子?哎,不象话呀!嗯…对,主意来了:
“刘墉啊,你也不用说一个蚊子脑袋上能写六十七个啦,朕当现有一张一寸宽、二寸长的纸条儿,要在上边儿写一万个字,看你跟和申谁能写。来呀,笔墨侍候!”
小太监赶紧把笔、墨拿过来,裁好了一寸宽、二寸长的纸条儿。刘墉、和申俩人眼前,一人一张。
乾隆先问和申,说:
“和申,你写得了吗?”
和申心说,我写什么呀,写一万个字儿?甭说写一万个字儿呀,连一百个点儿,也点不了啊!这纸就成黑的啦。
“奴才写不了。”
本来乾隆问和申就是打遮掩,主要意在刘墉。转脸儿又问刘墉:
“你怎么样啊?”
“臣,能写!”
“能?”
和申在旁边儿一听,也愣住了。怎么着?能写?好勒。眼珠儿一转,有了,哼!今天我让你写不成。
“万岁,奴才愿为刘中堂舔笔。”
一伸手,把笔拿起来了。往墨水壶里一蘸,往出一提喽,笔头儿当时大了三号儿,墨汁儿顺着笔尖往下直滴答。一翻腕子:
“刘中堂,请!”
刘墉一看就明白了。心说,嘿,和申你可够坏的啊,翻着腕子把笔递给我了。我呢,接过笔来,甭说写呀,顺笔掉下个墨点儿来,半张纸就完啦。归了包堆才一寸宽、二寸长嘛。刘墉能不接笔吗?不能。哎,他也有主意。刘墉也是翻着腕子接笔。把笔接过来,趁转身的工夫往下一甩。哎,墨汁儿甩地下了。然后,用袖子一挡,写上了。
那位说了,他真能写一万字吗?其实,他也写不了。那怎么办呢?他有主意。提起笔来,在纸条上写了四句《三字经》。是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”四句《三字经》,十二个字。他把这一万字给包括了。写完以后,双手一托:
“臣,刘墉交旨。”
乾隆一听,嗬,一万字这么会儿就写完了。真是奇才呀!等接过来一看,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了:
“噢,就四句《三字经》啊?”
有心说不够吧,我这么大皇上,连《三字经》全没念过,连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”都不懂,合着我不识数儿;要说够吧,明摆着写了十二个字。怎么办呢?愣没想出回答的词儿来。当时气得说了声:
“好!”这是气话呀。刘墉哪,满不理会。紧跟着接上一句,吓得皇上一哆嗦。
“万岁,既然夸好,您赏我点儿什么哪?”
乾隆一听:“噢,还赏哪?!”
“你回府去吧!”
怎么?心说,你赶紧走吧,再跟我这儿待会儿,我连裤子都得扒给你啦!
刘墉遵旨回府了。乾隆出琼岛,回宫来到养心殿,就是南书房啊。坐那儿想碴儿生气。怎么?本想找刘墉点儿毛病,把“罗锅”俩字儿去消,两万两银子免了;这倒好,不但“罗锅”没去掉,还搭出不少东西,自己差点儿光膀子回来。
有人问了,皇上真这么赏东西吗?一边儿扒,一边儿送?不是。按清史上的规矩,皇上赏什么东西,就是那么一说,然后由太监拿来再赏给,不是现从身上扒。
您说什么?我为什么这么说?
啊…是呀,我要不这么说,您能乐吗!
乾隆坐在养心殿,正这儿烦哪。一抬头,看见一块匾。上写“雅乐和平”这四个大字,笔力雄健浑厚,字体刚劲挺拔,乾隆看着出神儿啦。
乾隆这个人哪,好“文”很喜欢作诗、题字。一辈子作了九千多诗,诗是不少,可一也没流传开,您就知道他这水平怎么样了。还特别爱写字,走到哪儿写到哪儿,就拿“燕京八景”来说吧…
那位说了,哪“八景”啊?
就是太液秋波、琼岛春荫、玉泉趵突、芦沟晓月、蓟门烟树、西山晴雪、金台夕照、居庸叠翠,哎,八景。每处都有一块碑。全是乾隆写的,皇上写的字儿,谁敢说不好哇?都得捧着他。大伙儿这么一夸他,哎,他写上没完啦!
乾隆一看,这块匾上的字,写得好。谁写的呢?严嵩。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宰相,是个书法家。字写得好,您现在想看严嵩的字还有,北京前门外有个酱园子,叫“六必居”哎,那块匾就是严嵩写的。
乾隆,一边儿看一边儿想,严嵩是明朝人哪,明朝有写这么好字的人,难道我朝就没有吗?细一琢磨,有哇,现成的,刘墉就是书法家,还是个画家。刘墉写得好,画得也好,就一样儿不好,只要他不高兴,是也不写,也不画。
刘墉,字石庵。画扇面儿最拿手。刘石庵的扇面儿嘛,这是在论的。可惜留下来的太少了。就是因为他不画,刘墉越不画,他的字画就越值钱。怎么?物以稀为贵嘛!
您看现在的《刘石庵扇谱》,才留下几幅画呀,太少啦。前些年,我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,看见了一幅刘石庵的扇面儿,标价五千块!画的什么呀?就画俩罗卜。画俩萝卜就值五千块,要画个菜园子…,那连国库全归他们家啦!
别看刘墉画得好,可满朝文武,谁想求他画个扇面儿,那难啦。别说画个扇面儿,就连在扇面儿上写个字,都不容易。大伙知道刘墉这毛病,所以说,一般的人都不去碰这钉子。也别说,还真有一位找刘墉写字去啦。谁呀?和申。和申这个人,前边儿我不已经介绍过了吗,是御前侍卫出身,打气死风灯的,外号儿叫蜡头儿!虽说和申没什么学问,可还爱故作风雅。他心想,刘墉的字好,不愿给人写,那得分是谁。别看我们俩官职一般大,他是中堂,我也是中堂,可圣上宠爱于我;我让他在扇面儿上写几个字儿,他能不写吗?!
刘墉真没驳面子,答应啦。嗬!可把和申乐坏了,赶紧找出一张宣纸笺的扇面儿交给刘墉了。刘墉哪,也真对得起他,哎,三年都没给写!
气得和申再也不提这事儿啦。字没得着,不死心哪。急得和申整天抓耳挠腮,坐立不安,恨不得连睡觉都拿大顶。
哎,这叫什么毛病啊?!
想主意弄刘墉的字,什么脑筋都动了,大年三十,让管家和喜别睡觉,上刘墉门口儿等着去。等什么呀?等着揭刘墉门上的对子。咱们中国过春节有个习惯,总要写几幅春联,俗称:“对子”象什么“忠厚传家久;诗书继世长”“天增岁月人增寿;春满乾坤福满门”再不写个“福”字儿,倒贴着,意思是福到(倒)了。反正,都是吉祥词儿。
“对子”什么时候贴呢?一般的,年三十儿下午就贴上了。可刘墉这大门口儿,不敢早贴,为什么呢?因为他字写得好,贴早了就让人家给揭走啦!头天晚上贴的,等天亮再一瞧,没啦!怎么办呢?这…什么?噢,让刘墉自己站在门口儿看着…。哎,那成门神爷啦!
后来呀,刘墉想了个主意,他编了副对子,写完以后,当腰来一剪子,绞开。先把上半截儿贴出去。巧劲儿,刚往外一贴,哎,正赶上和喜偷偷摸摸揭对子来了,提着灯笼一照,刚要揭,一看这个词儿,又把手缩回去了,别揭啦,怎么?大过年的,词儿太丧气呀。什么词儿啊?
上联儿是:“福无双至”;
下联儿是:“祸不单行”!
和喜心说:哎…我别找倒霉啦!
回去一说,和申不信哪。
“胡说,大过年的,有贴这丧气词儿的吗?”
“中堂,不信,您去看看哪!”
“好,我亲自去看。”
等吃完了五更饺子,和申换上便衣——怕别人认出来呀。和喜引路,来到刘墉的大门口儿。
和喜说:“中堂您看…嗯?哟!这对子怎么长出一块来呀?”
和申说:“什么?”
“禀中堂,半宿没见,对子又长出一块来啦。”
“啊?对子有长的吗?”
“啊,可能是过一年了,人长一岁,岁数长了,对子也跟着长了!”
“没听说过!”
“您看哪。”
和申过去一瞅:
上联儿写:“福无双至——今日至”
下联儿是:“祸不单行——昨夜行”!
嘿!“福”来啦“祸”去啦!
您瞧这对子的词儿研究得多绝,词儿不错,字写得也好,可干看不敢揭。怎么,天亮啦。归根到底,还是没弄着字。和申不死心哪,老惦记着呀,就总在皇上耳根子底下叨念,刘墉字写得好。和申想了,刘墉,你不是不给我写吗,我鼓捣着皇上让你写,你敢不写吗?当然,刘墉明着不能说不写,不写就是抗旨不遵,有掉头之罪。可刘墉他捌弯儿抹角儿,哎,还是不写!
今天,乾隆看见“雅乐和平”的匾,想起和申的话来了——刘墉字写得好。对,我让他给我写字,他要不写——抗旨不遵!他写了,我说他没好好写——欺君之罪。
哎,合着怎么着都不行!
对,就这么办,又一想,单找刘墉一个人来,怕我绕不过他。嗯,让和申跟他一块来,我好有个帮手…。当即传旨,宣刘墉、和申进宫,到南书房见驾。
刘墉刚到家,一听,怎么着?皇上又传旨召见。一琢磨,嗯,看这劲头儿,今儿不把“罗锅”俩字儿去消,是完不了啊。去吧,来到养心殿一看,和申也在那儿哪。俩人见驾已毕。乾隆就说了:
“和申。”
“奴才在。”
当时在清朝,汉官称“臣”满官称“奴才”和申是满官,所以得说“奴才在”
乾隆故意拿话往里领:
“和申,国事办完,回到家做何消遣哪?”
和申这个人专会迎合别人的心理,拣人家爱听的说。他知道皇上爱题字,喜欢书法,赶紧说:
“奴才在家没事儿,也就是练练字。”
皇上一听,龙颜大悦,高兴啦:
“好哇,好!”回过头来又问刘墉:
“刘墉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你闲暇无事,做何消遣哪?”
刘墉一听就明白了,刚才和申说练字,皇上夸他好;我要也说练字呢?也夸我,光夸不要紧哪,夸完了准说:你练得怎么样啊?写几个我看看。得,我就得写呀!
想到这儿,刘墉说了:
“臣在家没事儿光睡觉啦。”
皇上一听,嘿!这倒不错。吃饱了睡觉,老实可靠。嗯,倒不捅漏子!
“刘墉,你就不练练字吗?”
刘墉说:“臣的字不用练了,我成啦!”
啊?成啦!你敢说写字写成啦?!
“刘墉,你的字,练到什么份儿上了,敢说成啦?”
那意思是,真、草、隶、篆,哪种字写成啦?刘墉哪,偏不按这个意思回答。他跟乾隆论个儿。
“万岁,您是要大个儿的呢,还是小个儿的呢?“
皇上心说:我这儿买包子哪?写字儿也论个儿,大个儿、小个儿。好,我问问:
“刘墉,这大个儿的你能写多大的呀?”
“噢,大个儿的嘛,可着北京内城方圆四十里,我能写一个字。”
乾隆一听,这话玄啦。好,我叫他写,写不上来,打他个欺君之罪。又一想,不行。我叫他写,回头他让我给他找笔去,我上哪儿给找那么大笔呀?
您说什么?把北海的白塔绑旗杆上?哎…他也抡不动啊!
乾隆心说,算了吧,别问他大个儿的了。我呀,问他小个儿的吧。
“那…,小个儿的,你能写多么小的呢?”
刘墉说:“小个儿的?我能在一个蚊子脑袋上,写六十七个。”
嗯?好。我让他写小个儿的。哎,也不行。我让他写小个儿的,他让我给他逮蚊子去,我这么大皇上满处抄蚊子?哎,不象话呀!嗯…对,主意来了:
“刘墉啊,你也不用说一个蚊子脑袋上能写六十七个啦,朕当现有一张一寸宽、二寸长的纸条儿,要在上边儿写一万个字,看你跟和申谁能写。来呀,笔墨侍候!”
小太监赶紧把笔、墨拿过来,裁好了一寸宽、二寸长的纸条儿。刘墉、和申俩人眼前,一人一张。
乾隆先问和申,说:
“和申,你写得了吗?”
和申心说,我写什么呀,写一万个字儿?甭说写一万个字儿呀,连一百个点儿,也点不了啊!这纸就成黑的啦。
“奴才写不了。”
本来乾隆问和申就是打遮掩,主要意在刘墉。转脸儿又问刘墉:
“你怎么样啊?”
“臣,能写!”
“能?”
和申在旁边儿一听,也愣住了。怎么着?能写?好勒。眼珠儿一转,有了,哼!今天我让你写不成。
“万岁,奴才愿为刘中堂舔笔。”
一伸手,把笔拿起来了。往墨水壶里一蘸,往出一提喽,笔头儿当时大了三号儿,墨汁儿顺着笔尖往下直滴答。一翻腕子:
“刘中堂,请!”
刘墉一看就明白了。心说,嘿,和申你可够坏的啊,翻着腕子把笔递给我了。我呢,接过笔来,甭说写呀,顺笔掉下个墨点儿来,半张纸就完啦。归了包堆才一寸宽、二寸长嘛。刘墉能不接笔吗?不能。哎,他也有主意。刘墉也是翻着腕子接笔。把笔接过来,趁转身的工夫往下一甩。哎,墨汁儿甩地下了。然后,用袖子一挡,写上了。
那位说了,他真能写一万字吗?其实,他也写不了。那怎么办呢?他有主意。提起笔来,在纸条上写了四句《三字经》。是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”四句《三字经》,十二个字。他把这一万字给包括了。写完以后,双手一托:
“臣,刘墉交旨。”
乾隆一听,嗬,一万字这么会儿就写完了。真是奇才呀!等接过来一看,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了:
“噢,就四句《三字经》啊?”
有心说不够吧,我这么大皇上,连《三字经》全没念过,连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”都不懂,合着我不识数儿;要说够吧,明摆着写了十二个字。怎么办呢?愣没想出回答的词儿来。当时气得说了声:
“好!”这是气话呀。刘墉哪,满不理会。紧跟着接上一句,吓得皇上一哆嗦。
“万岁,既然夸好,您赏我点儿什么哪?”
乾隆一听:“噢,还赏哪?!”